中国印刷物资商情
主办单位:中国印刷集团公司
国际刊号:1007-516X
国内刊号:11-3836/F
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》来源期刊
       首 页   |   期刊介绍   |   新闻公告   |   征稿要求   |   期刊订阅   |   留言板   |   联系我们   
  本站业务
  在线期刊
      最新录用
      期刊简明目录
      本刊论文精选
      过刊浏览
      论文下载排行
      论文点击排行
      
 

访问统计

访问总数:23630 人次
 
    本刊论文
中国印刷业业情分析

身处转型时代,看清大势,才能准确决断;深入了解行业,有助于锁定自己的发力点。下面,借助数据分析方式,我们来共同研讨中国印刷业的业情特点,探寻下一步的发展之路。
  一、发展速度——由高速进入中速发展时期
  印刷行业的增长速度,大家都是有所洞见的。我建议大家从更宏观的视角,来观察我们行业的发展数据,并由此判断行业的未来走势。
  大家请看表1。表1中收录了近5年GDP(国内生产总值)、全部工业和印刷业(全称为“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”)的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,同时收录了同时期的印刷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。
  全部工业和印刷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,依据的是国家统计局每月披露的统计数字。其统计范畴,2011年以前是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,2011年后改为2000万元以上。我们跟踪这些数据,主要看其变化趋势。
  由表1中2008~2012年最近5年的发展数据,可以得出几点结论:
  其一:无论全部工业还是印刷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,都高于GDP的增长速度。
  其二:印刷产业与全部工业的平均水平相比,起伏高度一致,印刷业接近全部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。从数字上看,2011年前略低于全部工业平均速度,近一两年基本趋同。
  其三: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官方公布的印刷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,前几年远高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字,最近两年略低于该统计数字。其中原因,也很值得琢磨。从统计对象这个角度考虑,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范围为规模以上企业,其相对平稳的运行态势对比印刷工业总产值的大幅起伏,或许在此能印证“规模化的企业,其发展势头相对更好”的推论。
  但5年来印刷工业总产值的速度变化趋势和另外几条线是一致的。从绝对值来看,只是2012年进入一位数增长,前几年都是两位数增长。“十一五”期间年均增长19.3%,也是曾经高速的一个明证。
  如果依据表1为印刷行业的未来发展设定一个关键词,应该是“稳中求进”,这也是王岩镔司长在刚才的报告中所阐述的。虽然告别了高速增长,但我们还处于中速增长时期。如果对比的对象为全球经济体,中国印刷业的发展速度还是相当可观的。
  这是我们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个基本面。
  二、产业结构——进入明显的迁移与变化时期
  如上分析,我国印刷业进入中速增长期,与此同时,增长的方式和重心,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。
   1. 规模结构
  所谓规模结构,即大中小企业的比例结构。一直以来,印刷企业“小而散”的状况比较突出,培育骨干优势企业,提升规模效益,是推动印刷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。
  自2009年开始,原新闻出版总署利用年度核验,建立了“规模以上重点印刷企业(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)联系制度”。表2显示了几年来的统计数字。
  3年时间,规模以上重点印刷企业增加了近700家,产值大幅度增长,在企业总数中的占比和在印刷总产值中的占比,也有可观的升幅。不过,我们还不能由此绝对地推论出“中国印刷业的产业集中度在迅速提高”。
  因为此项统计制度尚在建立与完善期,3年近700家的增量,除了因为业绩增长进入统计范围的企业,还存在部分逐步纳入统计范围的企业。
  但是,从时点来看,表2中2012年的这组数字,仍然具有很重要的价值,这是描述我国印刷业大型企业概况的基础数字。我们可以拿这组数字,与发达国家德国的数字进行对比。
  下面,我们花一点时间,看看德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企业结构变化,看一看这些变化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。之所以选择德国,是因为德国是发达国家中受金融危机冲击相对较小的,它的变化相对而言更能反映产业大势。
  表3显示了德国大中小企业(以员工人数来区分)2000年、2006年和2011年的企业数量及占比情况。同时,分别计算了近5年(从2006年到2011年)和10年来(从2000年到2011年)的变化率。
  10年时间,德国印刷企业从13924家减少到9746家,减少了30%,;从业人员亦从22.3万人减少到15.4万人,同比减少30%,这是无可挽回的大势。我们不能说这全部是金融危机的影响,大家看后5年(2006~2011年)的变化率(企业数减少了12.7%,从业人员减少了11.55%),能明晰地看到这一点。
  如果仔细观察不同类别的企业,大家可以看到其减少幅度是不同的。以平均值30%的下降率来看,“1~9人”、“10~19人”两组小企业,高于或者接近平均变化率;“20~49人”、“50~99人”两组,应算中型企业,略低于平均变化率;大型企业(100~499人)这一组,减少的幅度是最少的,只减少了14.42%。甚至在后5年,其企业数还增加了2.63%,说明这组企业在金融危机时期有更好的抗风险能力。“500人以上”的特大型企业比较特殊,由33家减少到11家,三分之二企业消失了,其中除了共性原因,恐怕还有各自的个体原因,在此不再展开分析。
  在德国企业经历大规模洗牌的这10年间,我国印刷业还处于从高速到中速的发展期,2000年企业总数为9万家左右,2011年10.25万家。前几年企业数仍在增长期,2007年突破10万家大关,后几年基本持平。对比德国的变化情况,研判我们的未来趋势,我建议大家注意几点:
  其一,在中国,洗牌期刚刚开始。这也提请大家注意,未来10年,优胜劣汰的严峻考验会真正来临。
  刚才我们只分析了德国的情况,德国在全球印刷业排位第四。排位第一的美国,2000年有印刷企业39035家,2012年下降为27977家,12年间减少了28%,与德国趋势基本一致。欧美大国已然经历的洗牌期,现在在中国已经开始。我们不知道洗牌的力度,也许到不了欧美大国30%左右的高淘汰率,但现在,大家身边已经出现了一些案例,从国家的政策导向来看,结构调整的力度也会不断加大。   其二,怎么洗牌?大家请仔细观察表3:“1~9人”企业组,2000年占比70.3%,2011年70.2%,比例基本未变;“10~19人”企业组,占比由2000年的13.7%下降到2011年的12.9%,略有下降;“20~49人”、“50~99人”两组,占比分别经历了由10.1%到10.4%、3.4%到3.6%的微小升幅;“100~499人”这一组,占比升幅比较明显,10年间由2.3%升至2.8%;“500人以上”企业组占比微小,暂不分析。
  如果将企业的大中小结构比作一个金字塔,德国印企的10年变化,基本是等比瘦身。换句话说,其金字塔的形状,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,只是金字塔的上部,稍稍加大了一点。
  这说明什么?说明优胜劣汰,主要在各个层级内部进行。优胜劣汰,并不全是“大企业活,小企业死”,虽然“以大吃小”是大企业快速成长的一种模式。优胜劣汰,更多的是每个层级内部的洗牌。
  所以说,消失了的企业,不是输给了市场,而是输给了竞争对手。
  其三,我们仍然不可否认,大企业有更好的存活率,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。我们看表3中德国“100~499人”企业的变化比率,能清楚看到这一点。所以说,洗牌期对大型企业意味着更多的机会。从我们国家自己的情况来看,刚才王司长的讲话中也已经介绍了,政策导向也在倾斜支持大企业的扩张与发展。对在座各位来讲,在当下的经济动荡期,我们的前景还是要相对光明一些。
  其四,中型企业包括小微企业,也有相对广阔的发展空间。印刷产业有自己的产业特性与服务需求,不可能形成寡头垄断的产业格局。中小企业仍然会是企业金字塔分布的重要塔基。关键还是中小企业如何进入差异化生存,找到自己的细分市场,创造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优势,优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,在专精特新上用足功夫。
  借鉴德国的产业结构演变之路,我想谈谈如何更深化地理解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:
  ——落后产能逐渐被淘汰
  在金字塔的各个层级,挤出的、淘汰掉的,应该是这类企业。当然,从绝对数量上看,被淘汰掉的绝大多数企业,还是处于塔基的企业。但从淘汰比率上看,洗牌是全方位的。
  ——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
  刚才我们分析了美国印刷企业的消失情况,12年时间,企业数量减少了28%。但从印刷企业的平均产值规模来看,12年间从418万美元增长到526万美元,增长了近26%。
  我没有找到不同类别企业的平均产值增长情况,无论美国还是德国。但可以推断,在这场洗牌与求生的角力中,大型企业在汇集更多的资源,也在蓄积更多的产能,这个过程,会推动产业集中度的提高。但在印刷这个产业,集中度的提高,会有个临界点,或者说,产业集中度会有个合理的分布区域。比如德国,员工人数超过100人的企业占比接近3%,其营业额占到德国印刷市场营业总额的40%。中小企业,仍然是重要的价值贡献者。
  ——大中小企业竞合共存
  竞合共存的良性行业生态,需要清晰各自的定位与功能,需要密切配套合作关系,需要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由同质走向多元。这会是一个长期摸索、磨合的过程,也会为中小印刷企业带来更多的生存空间和生长机会。
  综上,我认为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,应该有丰富而非单一的特质。
   2. 区域结构
  区域结构,指的是印刷总量在地域间的分布结构。
  表4为2006、2012年国内主要省市印刷工业总产值情况。进入表内的省市,是2012年排位前10位的地区,从广东到北京。北京之下,加入了部分近年发展快速的省份。
  先请看全国印刷工业总产值。从2006年到2012年的6年间,总产值从4000亿元增长到9510亿元,年均增长15.53%。
  以此为均值,大家请看,印刷业最发达的地区——广东省,年均增长5.2%,增长动能明显不足,这导致广东省在全国总盘子中的占比,从2006年的31.35%,跌落到2012年的17.87%。
  再来看看长三角——江浙沪地区。这三个地区,是继广东之后,产值排名第二位到第四位的省市。从增长率上来看,江苏跑赢平均增长率,上海、浙江未到,这导致从占比来看,江苏微升,上海、浙江都有所下降。总体看,江浙沪在全国产值中的占比,基本保持原有份额,略有下降。
  那么,谁在这6年中快速增长?大家请看,四川、湖南、江西(3个红色数字)增长明显;湖北、安徽,也高于平均值。北京情况有些特殊,2006年的总产值只包含书刊印刷,2012年加上了包装印刷,统计范围的扩大导致增长率偏高。
  这些快速增长的地区,其在全国所占产值份额也在变大。像江西从0.75%增长到2.34%、湖南从1.59%增长到3.3%。
  从这些发展较快的地区,我们能看到一些共性的特点。湖南、江西在广东以北,因为地缘关系,有承接地的概念;四川作为西南的重心,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首当其冲。
  如此看来,中国印业的分布版图在开始发生变化。在印刷业,我们一直有珠三角、长三角、环渤海三大产业带的说法,从目前的情况来看,三大产业带仍在发挥中坚作用,其产业地位依然稳固。但与此同时,新的增长极也在悄然生长,在中部、西部等地区,它们也开始在局部起到带动和引领作用。
  对在座的各位企业家来讲,我们知道,现在很多企业也到了进行战略布局的时候,哪些地方有较好的发展前景,也希望大家多多研究,追随大势。
  除了关注区域结构变化,我们也很关心,推动中国印刷业的驱动力来自哪里?
  分析各省印刷业增长情况,我们可以推断,中国印刷业持续发展的更基本的驱动力,还是内需的驱动力,只有这样才能解释,虽然各个省市的发展速度有差异,但在6年间还都是两位数的增长。唯一的例外是广东,而广东主要还是受了外单的牵制。   满足内需增长的需要,贴近客户的需求,不仅贴近客户,有时还需要启发客户、启动新市场。中国广阔的地域和市场,仍然孕育着很多新机遇,这是中国印刷企业所需要面临的一个基本面。对此我们还是要坚定信心。
  3. 业务结构
  业务结构指的是出版物印刷、包装印刷、商务印刷间的比例结构。
  目前行业中有个共识:包装印刷增速最快,将是中国印刷业发展的重要引擎。很多企业也在纷纷上马包装印刷。现在我们借助国际视角,看看如何把握这个说法。
  图1来自海德堡的分析报告,由此看到的印刷生产总量,出版物印刷、包装印刷和商务印刷间的业务结构,尤其所预测的发展速度,都与我们国内的统计数据有所不同,还是相当保守的。我们借用此图,主要是看其所预测的变化趋势。
  图1中,柱子上的数字,分别为2011、2015、2020年3个年份的产值数字;柱子间的数字,为年均增长率。横轴看,分别为出版物印刷、包装印刷、商务印刷的情况;最上端,为总和情况。
  我们看结论:出版物印刷的发展速度持续下降,从前5年的年均4.2%,下降到后5年的年均2.6%。
  相对而言,包装印刷、商务印刷的增长率较高,包装印刷的增长率分别是7.2%和5.8%,商务印刷分别是5.5%和5.9%。
  总体看,从2011年到2020年,包装印刷生产总量预计增长75%,商务印刷64%。
  大家请注意,在海德堡的分析报告中,除了包装印刷有较快增长,商务印刷在未来10年也还有可观的发展空间。这个判断,我们也曾在上海等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中得到验证。
  4. 外单结构
  表5显示了2008~2012年我国印刷出口产值及增长情况。
  从总量上看,受金融危机的影响,我国印刷业的对外加工贸易额在2009年有大幅度的回落,较2008年下降30.56%;但2010年迅速弥补了缺口,重回600亿元以上,并且出口产值较金融危机前有所上升;2011年微升;2012年,年度增长率13.62%,跑赢了印刷工业总产值9.6%的增长率。
  2012年13.62%的增长率,也远远高于全国对外加工贸易3%的增长率,实现了逆势增长。可以说,中国印刷业仍然存在明显的价格和质量比较优势,产业国际竞争力稳步增强,也依然是拉动中国印刷业未来实现中速增长的重要力量。
  下面,我们还是进入细化分析,看看外单增长的动能来自哪些地区。
  2011年以前,广东省印刷业对外加工贸易额长期占全国的70%以上,2012年,所占比重降低到56.7%。
  与此同时,长三角地区对外加工贸易升级态势形成,加工贸易总额在全国的占比由2010年的19%增加到2012年的25%;中部地区承接沿海地区对外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,以湖南、江西、安徽为例,三地加工贸易总额在全国的占比,由2010年的1%增加到2012年的7%。
  一缩两增,大家能够明显地看到外单结构的地域变化。其实,在全国更多地区,外单业务也开始突破。而且承接外单的企业,也由过去的外资企业为主力,扩展到更多的民营企业。目前全国共有5000多家印刷企业从事对外加工贸易,其中60%以上是民营企业。
  如上分析表明,产业结构的迁移与变化期,伴随着对产能过剩的“消肿期”。未来10年,印刷业的洗牌与发展,更多地是通过市场之手来完成,需要市场发挥主体性作用。可以想见,洗牌将是残酷而剧烈的。无论今年还是未来一段时间,印刷企业都将面对严峻的考验,需要企业家有坚定的信心,以及切实的行动。
  下面,汇集有限的信息,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年行业的经营情况,和下一步发展的走势。
  三、走势研判——减速发展与成本压力
  1. 增长速度
  表7延续了表1的分析体例,加入2013年上半年的统计数字,动态观察中国经济与印刷业的发展态势。
  从统计数字来看,今年上半年GDP延续下行走势,又有所回落,从去年的7.8下降到7.6。
  全部工业的平均增长率,同样是平缓下行,大家请看红线。由去年的10%降到今年上半年的9.3%。
  印刷业的统计数字有些不同,处于缓慢上升的趋势,由去年的10.1%爬升到今年上半年的11.2%。大家请看表7,2008年以来,印刷业的工业增加值变化率基本在全部工业的平均水平之下,2011年是个拐点,当年与全部工业平均水平持平,其后逆势上扬,超过了全部工业的平均水平。这似乎表明,印刷业相对于某些工业领域,需求更为刚性,在弱势经济下的抗风险能力更强。
  今年G D P的全年预定目标值是7.5%,上半年运行下来7.6%,下半年有可能还有一定的下调空间。考虑到当前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,全年运行下来应该是一个与既定目标比较接近的数值。
  在此基础上,如何判断印刷产业的发展情况。我们先看看几个局部地区的发展态势。
  上海的统计工作做得比较好,有季度统计体系,监测行业的实际运行情况。统计对象是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以上重点印刷企业。
  2013年上半年,上海的250多家规模以上重点印刷企业,销售收入增长率为4.3%,利润增长率为-3%,对外加工贸易额增长率为-3.5%。
  几个数字看起来比较严峻。不过上海局预测,年销售收入在1000万~5000万元的企业很有活力,年终有可能会把各项指标拉上去,几年来都是这样的情况。如此看来,上海仍会在今年保持稳定增长,但增速的预期不能太高。
  另一个观察点温州苍南也进行了半年统计分析。其年销售收入超过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00多家,上半年销售收入总和为16.38亿元,同比增长1.8%。但与此同时,成本上涨的压力很大,主要是人工成本,又上涨了10%~20%。比如普工的保底工资,春节以后从2000元上涨到2500元,导致企业的利润进一步下降。
  综合以上各类情况,我们可以谨慎推断,印刷业的发展速度,今年会延续去年的增长态势,处于相对平缓的中速增长期。
  2. 要素成本
  相比产值增速,利润的情况不容乐观。我们刚刚已经举例了人工成本的刚性增长,今年的主要矛盾,还有外单企业的汇率压力。大家请看图2,显示了2年来人民币对美元的变化情况。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强势升值在今年开始显现,对出口企业而言,经营压力进一步加重。
  相比而言,纸价在今年处于相对的低价、平稳运行期,大家请看斯道拉恩索所做的纸价追踪。图3显示了自2002年以来国内铜版纸的市场价格指数变化情况。今年的走势,基本还是在低价运行,没有让印企雪上加霜。
  总之,在这样的经营环境之下,大企业的日子相对小企业好过,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,也有更多乱世胜出的机会。
  对中国印刷业的业情分析,今天就到这里。看清大势,有助于把握企业的战略走向;未雨绸缪,才能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。尽快走出迷茫期,准确定位,深耕细作,会给印刷企业带来不一样的明天。
  最后,祝愿在座的企业都能笑迎明天,坚持成功。

特别说明: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,非《中国印刷物资商情》杂志官网,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。
版权所有 © 2009-2024《中国印刷物资商情》编辑部  (权威发表网)   苏ICP备20026650号-8